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戰略、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為深入貫徹黨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市 委十三屆十次全會部署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農業農 村現代化新征程,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2— “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產業高地、幸福之城”的戰略定位,堅持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為抓手, 以提升質量效益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載體,以鄉風文明
建設為基礎,以鄉村建設為重點,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力鄉村,推動農業高質高 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 的向往。
二、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圍繞“南通爭一流 全省創特色 全國有影響”的總體定位,持 續放大海安“三農”工作影響力,系統打造國家級、省級亮點
名片。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綜合指標在全國有特色、全省進前十、 南通爭第一,致力鍛造鄉村振興“海安之路”,為實現農業農村現 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任務: 1.鄉村建設: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 15 個、先進村 35 個;打 造開發區 2000 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實施高標準農田 4.7 萬畝; 爭創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升級人居環境示范
點 60 個以上;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 100%;在鄉村振興示范村、
先進村和鐵路沿線區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集中居住試點。 2.產業質量: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新開工億元以上
農業大項目 21 個、竣工 18 個,千萬元以上農業項目開工 40 個,—3— 竣工 35 個;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水稻種植占比達 90%;新增桑 園面積 5000 畝、新建蠶業農場 20 家;新增省級園藝作物標準 園 1 家;培育年銷售超 50 億元特色農業產業 1 個;農村電商年 銷售收入增長 10%;爭創省級精品休閑旅游線路 1 條。 3.產品生態: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 75%以上;秸稈綜 合利用率 9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 90%以上;農 產品規模生產主體追溯率 91%以上。 4.富民強村:實施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331”工程,確保 通過精準幫扶基本消除致貧返貧風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幅 7.5%以上;新型職業農民認定 200 人以上;建成“強村加
油站”3 個;村營收入實現 55 萬元全覆蓋,村集體經營收入超 100 萬元的村達 40%以上;實現稅收返還型收入超過 5500 萬元;力 爭 10%以上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農戶分紅。 5.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取得新突 破、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 1 家;建成新型合作農場 80 家; 新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2 家,新增家庭農場 50 家,培育各級示 范農場 20 家。
三、工作重點 (一)突出示范村、先進村培育,進一步提高鄉村建設新水平
1.高起點編制村莊發展規劃。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以培育鄉 村振興示范村和先進村為抓手,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 15 個、先進村 35 個,確保完成南通市鄉村振興 示范村、先進村培育任務。因地制宜,挖掘各村文化資源、自
然景觀,完成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多規合一”實用性規 劃。合理布局鎮村空間、產業發展、農田保護、生態保護、分
散式生活污水等基礎設施配置,保護傳統村落。做到農房建設 有依據、村莊整治有安排、村莊功能布局逐步優化。推進鄉村 公共空間治理。組織“四清兩治一改”行動,強化對非法侵占、 私耕亂種、違建違章等行為的治理力度。統籌鄉村發展空間,
集聚生產空間,優化生活空間,合理確定鄉村生活設施用地位 置、規模和建設標準,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引導鄉村 產業集約高效發展。有序規范推進農房建設。依托村莊資源稟
賦和特色文化,合理編制農民建房系列圖冊,引導農民建房風 格整體統一。規范宅基地和住房建設審批管理,讓村莊建設規 范有序,彰顯特色。堅持試點示范先行,優先選擇示范村、先
進村和寧啟、滬通鐵路沿線等區域進行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選 擇有條件、有代表性的村開展集中居住試點,將農村人居環境 整治、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等工作集成
到試點小區,片區化推動全市鄉村振興示范“串點連線成片”,高 水平引領鄉村建設。
2.高質量推進村莊環境整治。根據南通市鄉村振興示范村、 先進村評定細則,結合海安實際,鞏固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三年行動成果,提高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標準。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新提升。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檔升級人居示范點 60 個以上,力爭美麗宜居村莊建成率 100%。修 繕改造提升老舊改廁工程,全面取締旱廁。大力推進農村生活
污水治理,具備納管條件的村莊要應接盡接,不具備納管條件 的村莊要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式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著力推進農 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完善“四分類”管理模式,新增 2 個垃圾分
類試點區鎮。實現“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百姓受益” 的總體目標。積極開展區鎮城鎮管理示范街創建,推進農村違
建、破落建筑和河道綜合整治,實行清單式推進、銷號式管理。 塑造村莊景觀形態。推進農村種植養殖布局、田間布局合理、 清晰,有效治理工業污染源。綠化造林堅決不得占用耕地,鞏固和提升“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成果,以創建國家森林鄉村為契 機,突出重點,穩定林木覆蓋率,新增綠化面積 900 畝,建成 省級綠美村莊 5 個。開展美麗庭院建設行動;引導農戶在住宅
旁規范種植果蔬林木,塑造良好村莊景觀形態。健全長效管護 機制。健全市、鎮、村、組四級責任體系,推動骨干林帶綠化 管護、林下種植清理等常態化管護,保障“管護制度、管護標準、 管護隊伍、管護經費”,引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
束的網絡管理機制,并定期進行專項督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彰顯獨特的海安氣質,加速融入長三角生態圈。
3.高標準建設農田示范區。豐富后高標準農田時代內涵。大力提升耕地質量,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力量、連片打造開發區 2000 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統籌農村人居環境、高效節 水灌溉等現代設施規劃、同步實施、高標推進。探索配套尾水 回收、農田智能化控制與管理設施,創新探索育苗、栽種、智
能化管理、無人機噴施農藥與化肥、烘干中心與糧庫、糧食一 體化加工等現代設施,建成全市唯一、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 高標準稻麥種植示范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集成基地。注重在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 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堅持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再配套” 新機制,確保全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地流轉率 70%以上。力 爭建設高標準農田 4.7 萬畝,確保占比南通第一。提升農機裝備 智能化水平。爭創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以“兩融兩適”為路徑,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特 色產業農機化技術推廣、農業“宜機化”作業條件提檔升級等行 動,全面推動農機化向“兩全兩高”轉變。大力開展“機器換人”、 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應用兩大工程,建設“全程機械化 +綜合農事”農機服務中心,探索農機服務新模式。推廣應用無 人駕駛插秧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智能化機具 50 臺以上, 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 93%,特色農業機械化率達 55%。做 好油菜機械化種植試驗示范工作,形成油菜機械化種植技術路 線和作業標準。夯實農田水利設施基礎。配套農田生態溝渠和
生態緩沖帶等設施,實現生態尾水凈化,促進農田污染物消解。 加強農業節水增效,鞏固省級節水型灌區建設成果,推進如海、通揚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確保農業用水效率提高 5%。 持續開展河道“兩違三亂”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河道管護工作
長效機制。壓實各級河長責任,建立生態河道建設資金投入及 生態河湖狀況評價機制。實施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黑臭水體整治、河道疏浚、圩口閘閘門改造、險工圩堤培修達標項目,新建農村生態河道 18 條,整治農村黑臭水體 61 條(處),疏浚 河道 34 條,拆壩建橋(涵)156 座。
4.高要求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堅持質量興路、科技興路、 綠色興路,高質量推進四好農路建設以及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
推進農橋改造、公路亮化、路面黑色化等。完善農村交通物流 體系,探索公交改裝物流,促進城鄉互聯互通。規范化建設 9 個公交首末站和 1 個農村客運站,建成農村物流服務站 10 個。 提升教育發展質量水平。完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按省優標準改善農村園和薄弱園教育設施,實施幼兒園改擴建工程,年內完成白甸鎮初級中學宿舍樓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
學校優質資源共享,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支持區鎮、街道打造 農村“十五分鐘健身圈”,建成全民健身中心 1 個、多功能運動場 2 個。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緊密型醫聯體、信息化建設,優化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優質
醫療資源下沉。擴面提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標準化、智能化 推進慢性病健康管理。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疫情防治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推進農村 3 歲以下 嬰幼兒托育服務,力爭建成 2 家普惠托育機構。健全農村社會 保障救助體系。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多形式建設日間照料中心,改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服務。持續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農村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
實施農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鼓勵優質養老機構服務向農村 和社區延伸。提高農村特殊困難老年人兜底保障水平,確保農村經濟困難的獨居、空巢、失能、失智老人全部納入政府購買
居家養老服務。挖掘農村消費潛力。促進農村生活服務業改進 升級,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 費有效對接。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
配送中心建設。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滿足農村居 民消費升級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
(二)突出農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新業態
5.以穩產增效為重點,加快發展五大產業。加快優質稻麥、 現代畜牧、高效蠶桑、生態水產、綠色果蔬五大優勢產業穩產增效,多措并舉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抓好重要農產品
穩產保供,確保糧、油、肉等供給安全,增強應對突發疫情、 自然災害的能力。主動融入長三角城市群,搶占高端產品市場。 發揮南通市蛋雞、稻米、漁業產業聯盟牽頭作用,推動產業規
;、集群化發展,構筑特色產業發展高地。開展糧食節約行 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 稻麥產業: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建立海安大米和強 筋小麥生產基地。穩定和強化種糧農民補貼,完善稻米、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讓種糧有合理收益。加強優良食味品種篩選
應用,提高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水稻種植占比達 90%。加強彩 色稻米、富硒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品種選育開發。充分發揮季和米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中高端稻米生產基地,做強“海安大米”名片。加強試點、示范和推廣,確保糧食持續增產,單 產水平全省領先。畜牧產業:堅持走“規模經營、健康養殖、加工增值、農牧結合”發展之路,加快發展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農業。
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提升綠色優質畜禽產品供給水平。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督促、指導牧原、晨川等現代化規模豬場運營管理,全市生豬存欄達 30 萬頭。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達 100%。建成年出欄千頭以上規模豬場 45 家。蛋品精深加工占比達 20%。蠶桑產業:發展新型蠶業經營主體,新增桑園 5000 畝,確保桑園穩產豐產。加快蠶源種業建設,高標準建設優質蠶繭生產基地,加大蠶桑新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拓寬蠶桑副產 物綜合開發利用渠道。持續鞏固 4 個“萬畝級”蠶桑區鎮基礎,培優做強 500 畝以上的蠶;卮 30 個。新建蠶業農場 20 家。 水產產業:以長江十年禁捕為契機,加快發展池塘工業化生態 健康養殖、稻田綜合種養等新技術新模式,擴大河豚魚、鰣魚、
刀魚等珍稀魚類工廠化養殖規模。新增工廠化養殖面積 5000 平 方米以上、實現水產品總產量 5.3 萬噸。其中稻田綜合種養1000畝以上,池塘生態化改造面積 2000 畝以上。蔬果產業:發展標 準鋼架大棚、智能溫室、連棟大棚設施,引導果蔬品種更新、 品質提升。大力培育果品、蔬菜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打造濱海
新區特色韭黃、李堡鎮蔬菜、大公鎮鮮果、南莫鎮食用菌等蔬 果產業特色鎮,力爭蔬菜播種面積超 26.8 萬畝、果樹 1.3 萬畝。 建成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 1 家。
6.以創新支撐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體系。加大種 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強化種子技術攻關,優化農業生產技術,
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加強農業核心技術攻關。篩選引進農 業新品種、新技術,引導并鼓勵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與高校、 科研院所和央企等機構對接合作,培育建立農業產學研合作基地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加快品種、技術更新速度,著
手組建海安市植物組培實驗室,年內完成組培實驗室規劃選址。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積 極申報現代農業科技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示范基地。培植科技創
新載體。培育一批功能定位準確、帶動能力強、影響力大的農 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申報全國雙創園區和雙創實訓基地, 引導各類創業創新項目入駐。組織遴選一批雙創導師,加強農村雙創培訓。充分發揮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示范引領作用,
加大培育行業領軍型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產學研實現全覆蓋。
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建設農業農村大 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氣象為農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快立 體化、全覆蓋的氣象監測網絡建設,完善智能化觀測體系,落 實鄉村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配置標準,實現突發氣象災害預警 信息覆蓋率 90%以上。
7.以大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完善重大 項目推動機制。建立重大農業項目“一把手”負責、部門聯動保障 機制,圍繞五大產業開展精準招商,形成對項目進度、建設質
量、資金使用等定期督查考核的長效推進機制。建立多元化農 業投入體系。鼓勵本地民營企業家、經濟能人、村集體投資興 辦農業項目,構建多元化農業投入體系。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
合力度,對重大項目引進實行“一企一策”。創新招商引資形式。 突出糧食生產加工、食品加工、水產品加工、倉儲和冷鏈物流
方面重大項目建設。鞏固和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面向長三角城市群,定期開展農業招商推介活動。加強農業招商團隊建設, 聘請專業招商顧問,提高招商引資專業性,常態化組織開展招
商活動,做到月月有招商、季季有活動。力爭全年億元以上農 業大項目開工 21 個、竣工 18 個;千萬元以上農業項目開工 40 個,竣工 35 個。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實施農業“引進 來、走出去”,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合作,加強農業對外經濟技
術合作。鑫緣集團要鞏固印度市場,拓展中東市場,延伸歐美 市場;中洋集團、天成科技要積極開發國際市場,實現農產品 出口新突破。鼓勵季和米業、婷婷蛋業等企業加強與國際連鎖集團的貿易合作,打入國際連鎖商超,設立農產品直銷機構。
著力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形成農產品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 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8.以一二三產融合為重點,加快推進產業前延后伸。以加工 流通延伸產業鏈。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布局,引導優質企業
向優勢產區集中。以中洋“魚天下”為核心,打造現代漁業示范區。 以“季和米業”和“百味食品”為核心,打造優質稻米集中加工區, 加強“全國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建設。以“鑫緣集團”為核心,建成
中絲工業園,開發繭絲綢后道產品,提升海安繭絲綢百億產業 集群影響力。以“潤思達”和“國宇”企業為核心,打造農產品冷鏈
物流區,發展脫水蔬菜等農產品加工出口,確保農產品加工業 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 3.4:1。以“互聯網+”打造供應鏈。對 接終端市場,促進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和終端消費
連成一體、協同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創新直播直銷、會員制、個人定制等銷售模式,開拓豐富“尋味海安”“云買菜”等農商直供平臺,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組織開設農產品網店,全年新增農產品網上營銷主體 40 家, 建成生鮮驛站 10 個以上,新入駐“尋味海安”農場和農業企業 50 家以上。加大阿里巴巴、京東、淘寶等第三方平臺銷售,農村
電商年銷售收入增長 10%。以功能拓展提升價值鏈。
推進農業 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重點打造里下 河“水之韻”、老壩港“海之味”、高沙土“鄉之情”、環城區“綠之閑”休閑觀光農業區,建設市級休閑農業精品村和主題創意農園 2 個以上,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園區) 1 個以上。爭創省級精品休閑旅游線路 1 條。引導有條件的休閑 農業園建設中小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立健康養生養老基地。
繼續開展“中國海安河豚節”“白甸捕魚節”等節會。每年宣傳推介 一批休閑旅游農業精品景點路線、主題創意農園和鄉土美食地 標菜,實現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總額增長 10%,接待游客總人 數近 350 萬人次。
9.以提檔升級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爭創國家現 代農業產業園區。圍繞重點區鎮和集中加工區,突出特色優勢產業,完善現代農業園發展規劃,以基地建設、主體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品牌打造等環節為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百億級特色產業,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省
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涵。鞏固雅周現代農業園省級現代農 業產業示范園建設成果,建設優質項目,力爭招引檔次高、帶動強、后勁足的精品項目 3 個以上。圍繞稻麥生產科技創新示 范基地、蠶源種質資源繁育保種場、高效設施農業集散地、高沙土生態休閑農旅區,重點推進蠶源種業科研中心建設,加快繁育中心投入規;Q種生產,確保建成 10000 平方米四季果園和 8000平方米高架草莓智能溫室。對照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
建設回頭看工作要求,完善園區配套、拓展園區功能,持續放省級示范園的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結合農時舉辦五彩油菜花節、櫻桃采摘節、葡萄節等體驗活動,舉辦攝影大賽和“鄉村旅游節”等系列活動,積極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打響生態休閑農業品牌。形成“1+N”功能園區格局。以雅周農業園區為核心,鼓勵各區鎮、街道集聚建設園區核心區, 形成“1+N”功能園區格局。以大公東部農業園、高新區都市農業園(隆政、胡集區域)、開發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壯志康養小鎮核心區)、洋蠻河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為重點,打造全市中部農業新亮點,建成農業園區梯次發展新格局。加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招引規模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科技創新基地,加強園區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合作,將各園區打造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農業“展示區”“樣板區”。
10.以培育綠色優質農產品為重點,加快提升農業競爭力。 助力區域公共品牌“擴容”。圍繞五大產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海安特色區域公用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和名特優農產品品牌,
新培育小麥、食用菌、蔬菜等產業知名品牌各 1 個。擴大“海安大米”“海安紫菜”“海安脆梨”等地標產品品牌影響力,提升品牌
內涵與價值。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 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鼓勵申報創建“海安小方柿”“海安大白菜”等地理標志農產品,探索實施“地理標志產品品牌+企業自有品牌”的雙品牌戰略,
助力“海安”品牌“擴容”。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發展區域特 色產業,培育年銷售超 50 億元的特色農業產業 1 個,加快建成一批“菜籃子”“米袋子”等優質農副產品市場保供基地。引導農產 品生產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兩品一標一基地”農產品認證,新認證“兩品一標”20 個。力爭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
品占比 75%以上。打通農產品產銷對接途徑。動員農民經紀人、 農貿公司等社會力量,推動海安優質農產品與大型商超、農貿
批發市場、社區連鎖店等有機聯結;暢通農產品國內主循環, 組織優秀企業參加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農洽會等,充分展示海安優質農副產品,提升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11.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探索農作 物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推廣秸稈“五化”利用模式,根據各區鎮特點,因地制宜就近開展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主的有機肥項目,鼓勵天楹集團等企業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
支持秸稈代木、纖維原料、清潔制漿、能源化利用等新技術模式,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 95%以上。支持整鎮整村開展秸稈
撿拾打捆離田,秸稈機械化打捆離田應用面積超 5 萬畝。推行農業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構建生態循環體系,畜禽糞污資源化
綜合利用率 90%。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確保主要農作物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超 93%,氮化肥利用率達 40%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 85%;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0%以上。 開展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實現農藥用量零增長,農藥包裝廢
棄物回收率達 80%以上,集中處置率 100%,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 50%以上。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原則,健全覆蓋主導產業的標準體系。 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結合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 示范縣,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加強責任主
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 達 98%,規模生產主體追溯率 91%以上。深入開展漁業、農機、 農業龍頭企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及時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隱患,提升農業本質安全水平。
(三)突出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培育農民增收新動能
12.加快構建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長效機制。以省探索建立 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為契機,大力實施“331”工程、開展 富民強村幫促行動,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體系。加強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
研判和處置機制,實現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和早 幫促。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就
業技能培訓,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和鄉村公益性崗位。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弱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軌道。 強化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保障。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
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切實減輕低收入人口醫療負擔。健全控輟保學機制,繼續實施家庭困難學生教育資助政策。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推動新增危房動態清零。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對農村低保對象和特困供養人員,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和相應專項社會救助。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以及支出型困難家庭,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或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必
要的救助措施。構建幫促增收工作體系。完善聯席會商制度, 整合各類資源,對于特殊困難家庭采取“一戶一議”方式,確保幫促增收舉措落實到位。廣泛支持各類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踴躍參與,積極發揮村企聯結作用,形成專項幫促、行業幫促、社會幫促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互為支撐的大幫促格局。
13.構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發揮產業增收主力軍作用。 堅持產業富民增收主體地位,通過農業產業融合提高農民收入,
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努力提高工資性、經營性、 轉移性收入。健全農民增收機制。大力發展家政養老、護理、 物業經營及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
業態,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鼓勵農民共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完善多種類型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農戶+ 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基地+企業”等多種形式合作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規范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新型 合作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其在示范帶動小農戶、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龍頭企業、農業企業與小農戶利益共享機制,采取“保底收益+按 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模式,通過專業化規;⻊胀苿舆m度規模經營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
種植養殖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民從“身份農民”向“職業 農民”轉變,加強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年認定新型職業農 民 200 人以上。加強經濟、管理等領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普及, 增強農民市場營銷能力,持續夯實增收基礎。開展職業農民培 訓 2000 人以上。重點扶持返鄉創業農民等十類對象并提供創業 擔保貸款。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現代化,積極推廣土地托管、代 耕代種、聯耕聯種、聯管聯營等新型服務方式,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和農村電子商務,為小農戶提供優質服務,引導小農戶銜
接大市場。力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 7.5%。
14.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渠道。繼續推進村級二三產項目招引。立足主導產業優勢,鼓勵各村繼續實施“引鳳還巢” 和全民創業,大力招引二三產項目,尤其要突出招引總部經濟項目和農產品加工項目落戶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努力
增加稅收返還型收入,力爭稅收分成獎勵收入超過 5500 萬元。 落實省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確保 5 個項目全部建設到 位。加快推進“強村加油站”項目建設,確保年內 3 個“強村加油站”全部建成。持續深化百企聯百村行動。深化精準結對,搭好 村企合作通道,全力推動村企合作走深走實,助力村級集體經 濟發展。對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發展、三年見成效”的目標要 求,加快建立健全常態化推進機制。用好省信息平臺,促進村
企高效精準匹配。持續跟進、強化保障,常態化抓項目簽約落地,確保“落地一對、見效一對”。政府有力引導、企業有效參與、 鄉村高質發展的聯建體系基本形成,百企聯百村取得實質性進 展和階段性成果。充分挖掘村級資源性收入;馔恋匾仄
頸,出臺村級發展留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增減掛鉤、獎勵標準。 鼓勵各鎮村開發存量建設用地,或以土地入股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投資。鼓勵經濟總量大、帶有資源性收入的村,深度開發和利用閑置或低效使用的校舍、倉庫、廠房、設備等各類集體存量資產資源,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體化運作路徑。通過自主經營、承包經營、公開租賃等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村集體經營收入超 100 萬元的村 40%以上。嚴格執行“三資” 管理制度。加強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實現農村集體資 產資源流轉全部進場公開交易。穩步發展新型合作農場。加強 新型合作農場規范化建設,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切實加大資金、
技術、人才等方面政策扶持,增強新型合作農場示范帶動能力。 鼓勵發展村集體直接經營、內部承包經營、聘請能人經營、組 建產業服務聯盟、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推行定管理費、
定產量、定成本、定利潤分成的“四定”考核激勵辦法,按規定兌現管理費和收益分配。加快探索統一核算軟件、統一“農采商城”、 統一票據、統一用工手續、統一出入庫手續的“五統一”財務管理規范。整合扶持項目和扶持資金,力爭建成新型合作農場 80 家。
(四)突出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形成鄉村治理新格局
15.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鞏固深化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管理,推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指導制定村(社區)黨組織制
定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基層治理)“五年行動規劃”。以打造“黨支部工作名片”為抓手,優化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細則,全面推進先鋒指數星級評定,力爭五星級村黨組織達 50%以 上。打造一批黨味更濃、品位更高的“紅色陣地集群”。持續抓好 “牌子亂象”問題清理工作,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將有形陣地建設和無形陣地打造有機結合,提升基層黨員
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按照“一區域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思路,結合黨建+產業+文旅,通過路牌指引、電子導航等多種形式,把村域內的各類黨建示范點、黨群服務中心、黨建主題公
園、“黨小組之家”等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黨建觀光示范帶,切實營造全市抓強基層黨建、抓實黨建活動的濃厚氛圍。
16.提升鄉村現代化治理水平。突出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 治理的引領能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
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提高鄉村治理 效能。完善市級領導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建立健 全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一站式辦理。堅持和完善“大數據+ 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大力推進“警格+網格”雙網融合,切 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充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宅基地管 理、集體資產管理、民生保障、社會服務等工作力量。完善村
規民約,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揮村規民約在社區治理、社區文明、移風易俗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扎實 開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
推廣鄉村治理創新典型經驗。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鄉村治 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小組鄰里自治。加強和規范村務公開、村務監督,廣泛開展社區協商。
17.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宣傳教育,群眾知曉率不低于 90%。修訂完善《海安市文明村 創建管理辦法》,圍繞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創建,推動人 居環境美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爭取更多
村入選南通市文明村、省級文明村。深化“文明家庭”“最美 家庭”“誠信家庭”創建,開展“星級文明戶”創建,村級文 明家庭入選率不低于村總戶數的 80%。按照“共建宣傳新陣地、 共育文明新農民、共同發展新文化、共建村街新環境、共享發 展新成果”要求,共建“六個一”陣地。在農村探索建立“誠
信紅黑榜”制度,定期公布正反典型。完成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效能提升示范點工程不少于 10 個。持續開展“送戲下鄉”“送培
訓” “送展覽”等文化惠民活動。支持新華書店推進農村發行網點 和鄉鎮實體書店建設。深化殯葬改革,鞏固和擴大文明殯葬專
項整治成效,加快鎮級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和村級公益 性集中安葬點標準化升級改造,確保按期運行。
18.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推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向縱深推進,嚴厲打擊非法侵占農村集體資產、扶貧惠農資金和侵犯—22— 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推進反腐敗斗爭和基 層“拍蠅”,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長效機制。依法管理農村宗教
事務,組織開展“宗教政策法規學習宣傳月”、基層民族宗教工作 依法行政培訓班等系列活動,加強宗教政策法規宣傳,制止非法宗教活動,防范邪教向農村滲透,防止封建迷信蔓延。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工作,以構建農村技防體系、全面推動高清化改造為重點,圍繞反恐維穩、應急處突、偵查破案、治安防控、
安全監管等應用主線,進一步加強農村重點單位、要害部位、中心集鎮安防建設,大力提升監控設備高清化、智能化比重, 在農村地區開展鹽通高鐵沿線視頻覆蓋、濱海新區技防體系、
城鄉道路視頻補盲等建設任務。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 動。打擊制售假劣農資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排查整治農村各類 安全隱患。
(五)突出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釋放農村發展新活力
19.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研究探 索“第二輪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具體實施辦法。用好土地確權成果,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激發農村承包土地的市場活力,保障農民有經營預期穩定。加快培育合作社、新型合作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
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提檔升級,培育行業領軍型龍頭企業。力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 業實現新突破,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額增長 6%,新增 2 家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繼續培大育強新型經營主體隊伍; 新增家庭農場 50 家以上,新培育各級示范農場 20 家以上;充分發揮南通市級三大產業聯盟作用,積極構建聯農帶農機制,
帶動更多農戶融入產業鏈,分享增值收益。 20.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規范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合同,準確把握全市土地經營權流轉規模、去向、用途等信息。
圍繞“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要求,積極推進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省級試點工作,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節約集約利用。抓緊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
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扎實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 權“三權分置”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及退出,探索超標準宅基地處置辦法。拓展確權成果應用,進一步做好承包地管理各項工作。切實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修訂完善《海安市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海安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行辦法》,規范產權交易行為,全面開通農村產權項目線上交易,繼續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鞏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果,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和組織,加強農村土
地承包確權、流轉、征用等涉地矛盾糾紛信訪的調處仲裁化解能力建設,規范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合同,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平臺信息互聯互通。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監管監測體系,
穩定新型經營主體成本預期,實現種植大戶與小農戶雙贏。
21.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保障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開展“政經”分離試點。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職能分開改革試點。實行村民委員會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分離,
逐步建立職責明晰、穩定協調的基層組織管理體制,管理科學的農村集體運營管理機制,體系健全、管理統籌的農村公共服務財務財政分擔機制。探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
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建立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把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落到實處。探索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辦法,現階段可以在本集體內部轉讓或由本集體贖回,不得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范圍。探索對集體資產股份繼承辦法,探索農民以其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向金融機構申請抵押、擔保貸款的具體辦法。全市力爭25%以上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農戶分紅。堅持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有償退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
理等各項改革工作整體謀劃、統籌推進,加快釋放改革紅利。
2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信貸,在糧食安全、脫貧攻堅等重點領域和關鍵薄弱環節發
揮助力和骨干作用。發揮省農擔海安分公司、商業銀行在金融協同支農的重要載體作用,加大鄉村振興支持力度,確保涉農 貸款持續高于系統平均水平。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村土地
整治等重點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與資本有效銜接,持續增加對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投入。聚焦農業經營主體,精準提 供金融服務。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品、提標、擴面,支持保
險機構創新農產品保險、價格保險、指數保險等。為新型農業產業建立專項農業保險,降低新型農業創新過程中的風險。支持和鼓勵農業企業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力爭新增 4 家企業掛牌上市。推動大型農機具抵押、農業保單融資等信貸
業務,推動形成多元化的農村資產抵質押融資模式。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等方式,助推鄉村振興實現 更高質量發展。
四、保障措施
23.強化組織保障。切實抓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 貫徹落實,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鄉村振興各領域全過程,把“三 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真正體現優先發展。健全工作領 導體制。優化市級抓總、鎮村實施、部門分工負責的責任體系。
各區鎮、街道要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體系,同步完善鄉村振興 示范村、先進村培育工作領導體系,及時協調解決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問題,積極引導村黨組織書記發揮鄉村振興領頭雁作用,扎實推動海安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立鄉村
振興實績考核制度,將工作任務細化成考核指標,工作完成情 況與黨政領導班子、相關部門工作業績掛鉤,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明確“第一責任人”責任。認真落實中央“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市委書記帶頭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 真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 政治和組織保障。市委常委掛鉤聯系示范村創建,各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對照鄉村振興各項目標任務,參與協調統籌推
進,形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完善工作推進機制。 定期召開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部署推動鄉村振興示范 村、先進村及“三農”各項重點工程、計劃。定期召開部門、區鎮 街道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鄉村振興各項重點難點工作,確保部 門聯動配合。圍繞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示范村、
先進村打造,開展新一輪機關部門“幫村幫戶”大行動。注重對鄉 村振興工作先進集體級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對連續三年考核處于后位的區鎮街道誡勉談話,確保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
24.強化政策支撐。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整合要素資源,優 先支持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發展。完善資金投入及使用機制,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統籌高標準農田、四好農村路、
綠美村莊建設、新型合作農場等資金優先安排在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方式,引導民間投資等方式參與有一定收益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鼓勵設立政府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的
鄉村振興基金,用于支持新型農業發展。對科創型項目實施“撥 改投”,撬動戰略性農業新興產業發展。加大項目用地支持。
從每年增減掛鉤、占補平衡土地指標中,專門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用于鄉村振興示范村、先 進村建設。鼓勵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耕地獲得的占補平衡收益用于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打造。
25.強化人才儲備。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是“人”,落腳點 也是“人”。解決好“人”從哪里來,讓鄉村成為人才集聚的 “希望”田野。
一要壯大新型經營服務主體。鼓勵種糧大戶群 體更新種糧技術、經營理念,穩定種糧收益;加大政策支持力 度,支持農民身份轉變,確保新型職業農民保障完善、收入穩定;鼓勵社會工商資本經營主體來海創業創新。有組織地推動農業技術、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各領域退休回鄉人員回鄉支持農村發展。
二是大力招引高層次人才。鼓勵農業企業通 過多種途徑招引柔性人才。對在海安創新創業的高層次農業人才給予生活津貼和安家補助,對為海安服務的農技專家和科技鎮長團、科技特派員給予適當補貼。引導名醫、名師、名家進村,鼓勵專業領域退休人員帶資本、技術積極投身農村。
三是加大鄉村人才隊伍激勵力度。“三農”工作,條件艱苦,任務艱巨,
各區鎮街道一把手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既要懂“三農”,也要會抓“三農”,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探索通過建立新型 社區等方式,滿足各村不同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源的個性化需求, 加強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健全培養鍛煉制度,
選派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干事創業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將鄉村振興示范村、先 進村培育有功、實績優秀的人員與村干部培養選拔機制有機銜
接;開展村干部專職化管理研究,完善在職村干部經濟待遇管 理辦法,推動村干部待遇薪酬持續規范化。多管齊下,著力打 造集聚“三農”人才的“強磁場”。
|